【異鄉生活】十五年的約定|北海道養貓的開始

異鄉觀察筆記
本文閱讀時間約為6分鐘

❄️開場|有多少十五年可以猶豫?

養貓這件事,從成為社會人士以來就一直放在心裡。每當想起,總會自問──現在真的適合嗎?工作會不會太忙?經濟負擔得起嗎?生活空間夠嗎?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。於是這個念頭,就這樣懸著、擱著,一直沒能落地。

某次查資料時,一行文字輕輕地掠過心頭:「家貓的平均壽命是十五年左右」——十五年,一隻貓的一生;而我卻還在「要不要開始」這件事上反覆徘徊了好幾年。

這幾年在日本生活,也搬到了札幌,慢慢摸索出一種讓自己感到自在的生活步調。終於有一天,我對自己說:是時候了,不然再拖下去,恐怕就真的會變成「只想想」而已。現在的我,有能力,也願意,為另一個生命負責。

她叫拿鐵,現在一歲半,是隻布偶貓。

從貓箱裡探頭出來的拿鐵
從貓箱裡探頭出來的拿鐵

這篇文章,寫給那些也曾悄悄想過:「我在日本也能養一隻貓嗎?」的人。希望你能從中找到一些實用的線索,也許,還能得到一點行動的推力。

🐾選擇|領養的心,購買的路

養貓之前,我曾認真考慮過以認養的方式開始。日本的領養制度相較於台灣更加嚴謹,對申請人的生活狀況和身分背景會設有諸多限制。多數送養團體優先考慮具有日本國籍且組成家庭的申請者,因此外國人和單身者往往面臨更多審核,諸如提交工作、長期居住日本的證明,有時還需說明未來生活的計劃如何,或是接受家訪與保證人審核。

透過資料與經驗分享,我理解這些條件背後的用意──希望每隻等待家的貓,都能擁有一個穩定且長久的避風港。然而,做為身處異鄉的外國人,這些限制使得認養成為一條難以接近的路。雖然我一直支持「領養代替購買」的理念,但也明白現實常有無法克服的限制。最重要的是,願意為生命負起責任,給牠們一個溫暖的家。於是,最後我還是選擇在寵物店尋找緣分。

之後經過數次的尋覓,向店家確認基因檢查結果,並仔細了解她的健康紀錄。就這樣,她成為了我們家的一份子。

如果你在日本有認養的經驗,也歡迎留言分享。也許你的故事,能為還在觀望的人帶來更多勇氣與參考。

🏡租屋|「ペット可」背後的現實,作為外人的心酸

在日本租房時,是否能飼養寵物通常會寫在「募集要項」中,但實際的限制,往往比表面上看到的更多。就算標示了「ペット可」(可養寵物),實際上也可能有附帶條件,例如:「僅限一隻」、「不接受大型犬」、「需簽訂寵物特約」,其中還可能包含額外押金、禮金,或是退租時需負擔額外的清潔費用等。這些細節,往往無法從租屋網站上直接得知。

加上外國人身份本身就是一項門檻,自行在網站上搜尋的物件,結果多半會被婉拒。更別提其它看房子時本來就會在意的條件──房齡、交通、採光、格局⋯⋯如果不想在這些地方妥協,其實能有的選擇並不多。

最後,我放棄了自己一間間尋找的做法,直接請不動產仲介主動篩選,透過他們向物件管理公司確認是否接受外國人加寵物的條件,才終於找到可能的選項。

🌡️夏天|札幌的升溫與冷氣

對很多人來說,北海道是個涼爽甚至寒冷的地方,但實際生活後才發現,札幌的夏天雖然不長,近年來卻越來越悶熱。以前或許只有短短幾天會讓人感受到炎熱,但現在每年夏季,氣溫時常超過 30 度,有時甚至接近 35 度。對人來說已經有些難受,對貓來說,更是需要留意的變化。

貓咪舒適的生活溫度,大約落在 24~26 度之間。超過這個範圍,牠們可能會變得食慾不振、懶洋洋,甚至有中暑風險。像布偶貓這樣的長毛品種,對悶熱特別敏感,空氣不流通的空間,對牠們來說會是一種負擔。

而在北海道的氣候條件下,許多租屋物件其實不一定有冷氣,就算沒有也算不上罕見。所以當初在看房時,如果物件只有暖氣設備,就得特別確認能否自行加裝冷氣,並事先與管理公司溝通好。

但實際上在找冷氣安裝業者的過程中,我遇上了不太誠實的廠商:在網路估價時提供了透明合理的價格,實際上門後卻隨意加價,讓人頗感無奈。雖然最後換了一家守約的公司,過程也順利完成,但那次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——在異地生活時,要多查一點、多想一步,才能幫自己少掉麻煩。

現在,當氣溫升高的午後,有時她會主動走到冷氣機下方,喵一聲催促我開冷氣,然後靜靜地窩在出風口下的角落休息。看著她那副心滿意足的模樣,就會覺得這一切努力都很值得。

冷氣口下是拿鐵夏天最喜歡的位置
冷氣口下是拿鐵夏天最喜歡的位置

🏥醫療|手術、急診經驗與FIP的心理建設

再來醫療上,像結紮手術這類可預期的處置,她是在平常固定就診的「かかりつけ病院」預約安排的。術前會先確認貓咪的身體狀況,並準備好恢復期間所需的用品與空間,讓她可以在術後能安穩休養。至於急診方面,在日本帶貓就醫,如果沒有事先預約,往往需要等待很長時間。夜間急診尤其如此,不僅人多,費用也相對高昂。

在她還小的時候,我就有先查好了札幌市內提供急診服務的動物醫院。後來真的遇到一次緊急狀況,帶她前往位於中央區的「札幌夜間動物病院」——這是一間 24 小時營業、專門處理急診的機構。當時的檢查結果沒有大礙,但那次經驗讓我更加確定:這類資訊如果事先備好,真的能減少當下的慌亂與不安。

另外,傳染性腹膜炎(FIP)則是一開始養貓時最擔心的疾病之一。雖然目前已有特定藥物能控制病情,但在日本,願意協助治療的獸醫仍然不多。即使是在都市區,也不是每間動物醫院都會處理;有些醫師會基於藥物合法性、風險或醫療責任等因素選擇不接案。在地方或交通不便的地區,要找到願意支援的醫療機構就更困難了。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使用尚未正式核可的藥物進行長期注射,費用高昂,療程也需要相當的時間與心力投入。即使如此,最終是否能成功仍無法保證。因此,要不要啟動治療,是一項需要事前思考與心理建設的選擇。

或許也會有人覺得,這些準備未免太早、太多。但對我來說,如果能預先做好一些功課,減少可預期的變數,在真正需要選擇的那一刻,就能多一點把握,少一點慌張。

💓健康|布偶貓的隱憂 – 肥厚性心肌病

布偶貓的個性溫和親人,是很多人夢想中的室內貓伴,但牠們也有較高機率罹患一種遺傳性心臟疾病:肥厚性心肌病(HCM)。

在決定養貓之前,事先查了不少相關資料,也有特地確認過是否有相關的基因檢測。雖然店家提供了陰性的報告,但不幸的是,她後來仍被診斷出有輕微的病徵,目前固定在北海道大學的動物中心接受定期追蹤與檢查。

這樣的診斷雖然讓人不安,但及早發現、定期追蹤,不僅能幫助延緩病程,也能確保她的生活品質,已經是目前能做的最好安排。知道狀況,就有行動的方向,也更能心平氣和地照顧好她的每一天。

如果你也在考慮飼養布偶貓,希望這段經驗能成為你思考的一部分——不只是為了牠的可愛與陪伴,更是為了那份陪牠長久走下去的責任與準備。

🛡️保險|從「要不要就醫」的猶豫開始

投保寵物保險,是許多飼主在初期會反覆思量的選項之一,而這往往沒有絕對的答案。對我來說,第一次在養貓還是在使用另一個語言的環境中,一切都需要摸索。

在她還小的時候,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,第一反應就是:要不要帶她去看醫生?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反應。為了減少每次猶豫和拉鋸,我選擇從她幼貓時期就投保,作為一種降低門檻帶去看醫生的方式。即使保費是一筆固定支出,但在需要時能安心地做出就醫決定,不被經濟上的理由牽制,在當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。

目前的打算是至少持續到她三歲。那時,她的身體狀況也比較穩定了,我也會更熟悉照顧她的方法。也許未來會調整,但在這段摸索的日子裡,這份保險,讓我能更心安地陪著她長大。

📖結語|與拿鐵一起走下去的日子

從決定迎接她回家的那一刻起,我就知道,這不只是「照顧」那麼簡單。她不會說話,卻會回應人的呼喚;有時只是幾聲呼嚕,就足以讓人安心。

在異鄉生活,難免會有挫折,也會遇上語言、文化、制度的摩擦。但也因為她的存在,生活多了一個重心,多了一個牽掛,也多了一份安定。我還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照顧者,而她也還在慢慢長大。日子還長,挑戰還會出現,但我希望,這十五年,我們可以一起走過這段旅程。

如果你對內容有想詢問的地方,或有類似的感觸與故事,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。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。

留言

標題和URL已復制